一座千年古城正以其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着世人的目光

常德新闻网 阅读:17 2025-05-06 10:52:33 评论:0

  在湘北的沅水之滨,一座千年古城正以其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着世人的目光。常德,古称“武陵”,不仅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灵感之源,更是一座活态的非遗宝库。从巧夺天工的传统手工艺到韵味悠长的民间戏曲,这些承载着先民智慧的文化基因,如今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。

  老河街:非遗活态传承的“立体教科书”

  漫步于修复后的常德河街,青石板路两侧鳞次栉比的店铺宛如一部摊开的民俗长卷。这里不仅是湖南省非遗街区示范点,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“非遗博物馆”。潘能辉等非遗传承人将工作室迁入街区,在政策扶持下,木雕、刺绣、陶艺等传统技艺从深闺走向市井。一位游客形容:“每件手工艺品都像会说话的史书,针脚里藏着祖辈的生活密码。” 而清明假期时,街区单日接待游客量堪比小型县城人口,非遗展演与消费的良性循环,让“活态保护”从理念变为现实。

  总书记的考察与非遗的“高光时刻”

  今年3月19日, *** 总书记的到访为常德非遗保护注入强心剂。在考察非遗技艺展示时,他强调:“地方特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拼图。” 这一论述引发连锁反应——常德丝弦传承人周晓丽回忆,考察后一个月内,她的工作室学员报名量激增300%, “过去年轻人觉得戏曲‘土’,现在反而追问‘能不能开直播课’。”这种转变印证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韧性。

  婚俗与戏曲:流淌在生活里的非遗DNA

  如果说河街是非遗的展示窗口,那么渗透于常德人日常的民俗则是更深的根系。当地传统婚俗中,新娘佩戴的“八宝银锁”需经12道錾刻工序,寓意月月平安,这种工艺如今仍被用于新生儿庆生礼。而常德花鼓戏的锣鼓声,则像城市背景音般融入市井——菜场边即兴表演的艺人,常被买菜大妈随手打拍子应和,这种“非遗就在菜篮子旁”的烟火气,恰是文化生命力的更佳注脚。

  政策杠杆撬动非遗创新

  为激活传统文化资源,常德出台了一系列“非遗+”政策:手工艺工作室可享受三年租金减免,非遗项目纳入中小学研学必修课,甚至开发出“丝弦月饼”等跨界产品。文旅局负责人比喻:“政策就像老面引子,只有持续发酵,才能让非遗面团膨胀出时代新味。”数据显示,2024年常德非遗相关产业产值较修复河街前增长47%,证明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绝非零和博弈。

 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,常德非遗保护已形成“河街模式”——它以物理空间为载体,以生活化为 *** 论,最终指向的是费孝通所言“文化自觉”。正如当地一位老者所说:“老祖宗的东西不是摆在玻璃柜里的标本,而是我们呼吸的空气。”当常德丝弦的旋律与咖啡店的拉花机声交织,这座古城正书写着非遗传承最生动的当代寓言。
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常德新闻网直属运营,发布常德最新时政、民生热点、问政互动与消费维权信息,打造常德市民的数字生活服务平台